本报评论员栗玉晨
公益诉讼涉及线索发现、调查取证、诉前程序、起诉审查、出席庭审、裁判和执行监督等环节,涉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需运用的法律法规、掌握的专业知识点多面广,对检察人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极高。这就需要构建“检察官主持+技术人员辅助”协作机制,实现技术部门运用技术手段协助公益诉讼部门开展固定、分析、判断证据等相关办案活动,让检察技术与公益诉讼办案深度融合。
(相关资料图)
2月2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2022年度“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典型案例,通报全国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常态化“回头看”跟进监督工作情况。典型案例涉及与食品安全紧密关联的食用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老年人权益保护等新事项,还聚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办理农业面源污染、乡镇污水排放、农产品知识产权侵权等“硬骨头”案件,助力解决影响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难题。
公益诉讼检察被誉为“距离社会面最近、产生司法效益最快、最直接的检察业务”。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正式确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自此,各级检察机关持续聚焦公众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办理了一大批社会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舆论高度关注的公益诉讼案件。不断完善的公益诉讼制度,在守护公众“舌尖上的安全”“脚底下的安全”“呼吸间的安全”,有效破解生态环境保护难题等方面的实践日益丰富深入。
此次最高检公布的年度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所涵盖的范围事项更加丰富,推动问题解决、促进标本兼治、推进系统治理更具广度、深度。湖南某小区饮用水锌含量超标公益诉讼案,就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证。
湖南岳阳市岳阳楼区人民检察院接到群众举报称,某小区一期住宅自来水水质存在严重锌超标问题,多次反映得不到解决,给群众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岳阳楼区检察院对住房建设局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为推动问题及时有效整改,检察院联合岳阳市相关单位代表和业主代表召开诉前磋商会,建议相关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监管职责,督促全面检测和更换问题水管,并在整改完成后进行检测。
磋商会后,行政机关针对工程水管质量问题,向该小区承建商、开发商、监理单位下发不良记录告知书,在建筑监管与诚信信息系统中向社会公示,并对施工单位作出行政处罚;委托水务集团制订了该小区水质整改方案,同时向承建商送达了整改通知书。整改工程竣工后,检察机关召集相关方面代表及业主代表召开整改评议会,业主代表认可了整改效果。
饮用水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基本保障,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开发商、承建商在住宅小区管道建设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镀锌管,造成小区饮用水水质锌含量超标数倍,直接危害住宅小区饮用水安全,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侵害,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大难”问题,检察机关以行政公益诉讼为切入口督促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全面履职,凝聚各方共识,以“我管”促“都管”,推动公益侵害问题在最短时间内有效解决,有效化解小区业主与承建商、开发商的争议,让小区居民喝上放心水,有力保障了住宅小区居民饮用水“最后一公里”的安全。
可见,随着“双赢多赢共赢”“诉前实现保护公益目的是最佳司法状态”“持续跟进监督”理念构建的公益诉讼检察制度机制不断健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制度价值不断彰显,公益诉讼为民司法、守护公益的职能作用正在得到有力发挥,效果日渐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公益诉讼涉及线索发现、调查取证、诉前程序、起诉审查、出席庭审、裁判和执行监督等环节,涉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需运用的法律法规、掌握的专业知识点多面广,对检察人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极高。这就需要构建“检察官主持+技术人员辅助”协作机制,实现技术部门运用技术手段协助公益诉讼部门开展固定、分析、判断证据等相关办案活动,让检察技术与公益诉讼办案深度融合。还需要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对行政机关逾期未整改、整改不彻底或者反弹回潮的案件持续跟进监督。
如此,公益诉讼才能为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增强治理效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 : 环球热点评!【万警进万家】法治宣传进校园 普法护航助成长
下一篇 :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