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洞山汉墓附属墓室内景。 记者 秦媛 摄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
【资料图】
徐州古称彭城,为华夏九州之一,拥有5000年文明史和2600年建城史,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享“楚韵汉风、南秀北雄”的美誉。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火热的“五一”徐州文旅,全市共接待游客43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0.19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这其中,两千年前的汉王朝在徐州留下的汉墓、汉俑、汉画像石,被誉为“汉代三绝”,是徐州文旅发展“最硬核”的“软实力”。
古今交融读“汉代三绝”,读王侯的奢华、感匠人的用心,让文物“说话”、借考古“通今”。
地宫遗珍 再现楚王世界的奢华
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封其弟刘交为楚王,都彭城(今徐州市)。徐州在两汉400年中,先后有13代刘姓楚王和5代彭城王在此执掌封国,获得了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徐州地区现代考古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1969年发现土山汉墓,1981年发现第六代楚王刘注的龟山汉墓,1982年发掘东洞山楚王墓,1984年发现狮子山兵马俑坑,1986年发掘北洞山楚王墓,1989年发掘驮篮山楚王(后)墓……这其中,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和土山汉墓分别获得1995年度和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汉代人崇尚厚葬,王侯贵族穷奢极欲、视死如生,楚王更是在生前即以举国之力为自己建造陵墓。整个墓室既有墓主人生活起居的主室,又有武库、仓库、乐舞厅、凌阴、厨房、水井、柴房等配套设施,随葬有大量珍宝财物。
徐州汉代遗珍汉墓、汉俑、汉画像石有“汉代三绝”之称,且后两者皆出自汉墓。在徐州已发现的大型崖洞墓葬是我国西汉诸侯王陵中保存最完整的系列,而历时半个世纪发掘完成的土山汉墓则是典型的东汉早期王级砖石墓。
虽然汉代工匠在造墓时设置了重重防盗机关,但依然逃不过盗墓贼的掠扰,以致后世发现的汉墓十室九空。
徐州有北洞山、东洞山、南洞山等带“洞”的山名,皆因这些山上留下了汉墓盗洞。这些汉墓尽管在历史上被盗过,但仍出土了汉玉、汉俑、封泥等大量遗珍。这些文物和墓室建造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古代工匠的智慧,是徐州两汉时期繁荣发展的见证。
一座保存完好的汉墓本身就是一座埋藏在地下的博物馆,集中反映了汉代人的宗教信仰、礼仪和风俗习惯。
以徐州的驮篮山汉墓为例,墓室中沐浴间、庖厨间、武器库、钱库等一应俱全,其中的厕所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展陈在徐州博物馆。这个厕所巧妙地利用山岩裂隙作象征性的排泄道,厕坑两侧前部有斜坡面的长方形踏板,后部有石靠背,右侧有一扶栏,设计精巧,使用方便。
如今,徐州已建成开放了龟山汉墓、狮子山汉墓、北洞山汉墓、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等遗址博物馆,徐州汉代精品文物展示在徐州对外宣传和文化旅游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徐州打造汉文化城市品牌的亮丽名片。
汉画史记 石头上品读汉代生活
汉画像石是汉代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庙阙等建筑中雕刻图画的建筑构石,本质上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汉画像石从西汉初年开始,延续到东汉末年绝迹,流行近400年。历史学家翦伯赞称汉画像石是“一部绣像的汉代史”。
汉代的徐州经济繁荣,达官显贵在汉墓中留下了丰富的汉画像石,使徐州成为中国汉画像石集中分布地之一。徐州汉画像石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在雕刻风格上博取众家之长,在内容上包罗神话、历史、现实、祥瑞等丰富题材。“徐州汉画像石”已成为历史学、考古学、美术学研究范畴的专业学术名词。
位于云龙湖东岸的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馆藏汉画像石1600余块。展馆采用声光电高科技展陈手段,营造人性化的观展氛围,揭秘文物的历史价值,彰显汉代雕刻的超高技艺。
“力能扛鼎”是中国古代“猛男”的标配,也是英雄的象征。出土于铜山洪楼汉墓的力士图,定格了一场举重比赛的力与美。画面中有7位大力士,有的生擒猛虎,有的倒拔垂柳,有的身背活牛,有的双手举鼎,虎虎生威。
烧烤是如今广受欢迎的美食,其实它在汉代就已流行。徐州汉王镇出土的一块汉画像石记录了汉代人的烧烤场景。画面的上两层描绘了宴会后厨的情景,其中有一人右手扇扇子,左手烤串,“U”形签子上穿了两串肉。
传说中的王母娘娘居西方的昆仑山,掌控着人间的生老病死。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西王母、车马出行图”显示,西王母端坐在工字形“升降舞台”上,身披羽翼,头戴标志身份的羊角辫样的王冠“华胜”,不怒自威。
位于铜山区的茅村汉墓是徐州现代考古的肇始,发现于1952年,有大小8个墓室、18块汉画像石,仙人戏麒麟、宴乐对饮、百戏比武等图像表现了神仙境界及墓主人生前奢华的生活场景。
位于贾汪区的白集汉墓发现于1965年,有30余幅石刻画像分布在祠堂及墓室内部,内容丰富,雕刻技法高超,再现了汉代的社会生活及当时人们的宗教、哲学和审美意识。
徐州的汉画像石生动地记录了汉代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直观的图像资料对研究汉代的社会制度、经济、文化、风俗、信仰等具有重要意义。
俑秀凝华 定格的军阵与乐舞场
汉代是我国古代陪葬俑最流行、数量最多的朝代。汉俑比秦俑小,相当于真人的三分之一。徐州汉墓出土的陶俑有6000余件,数量上仅次于西安地区。
1984年,徐州东郊狮子山发现了4000多个西汉兵马俑,这是我国继咸阳、西安之后第三次发现兵马俑。
高25厘米左右的兵俑排列整齐,场面壮观。它们有的背负箭箙,有的头戴风盔、身着厚甲,虽身量与秦俑无法比拟,却证实了史书中记载的楚兵劲悍、威武的形象。
在徐州博物馆“俑秀凝华”厅,有一台“汉舞大戏”居于展厅中央。这组乐舞俑出土于徐州驮篮山汉墓,其组合形式为4人抚瑟、4人击磬、2人吹奏,演奏者为坐式,表情专注。另有8名舞俑,分单袖、双袖舞俑两种,均为立姿,穿绕襟深衣。单袖舞俑左臂附于体侧,右臂上举齐额;双袖舞俑双袖上抛,身体向左前倾,呈S形。整体组合传递出灵动、协调的律动之美,给人新颖、独特之感。
这些陶俑最初被发现时,仅是一堆零散的构件,头部、袖子、身体断成几截。文物修复师把它们全部拼接好后,发现每个舞俑腰弯得程度不一,袖子的舞动幅度也不同,好像一段舞蹈在不同时间的定格,令人称奇。
由于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加上与土壤相接触,现代考古发现的汉俑大多是没有颜色的“裸俑”,令人遗憾。
1986年,考古人员在北洞山汉墓未被盗墓者发现的石龛中出土了224件彩俑。它们因封土的遮挡躲过一劫,封门又很好地阻止了淤土进入,因此保持了原始状态和色泽,一时惊艳了考古界。南京博物院二级研究员邱永生称如此完整和精彩的汉俑在全国“首屈一指”。
以北洞山彩绘陶俑为主线,“五一”假期中,在徐州博物馆一楼的邓永清收藏书画馆开展的“汉风华采——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彩绘陶俑展”引人瞩目。“特展一方面深入践行了新时代文物工作,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文旅复苏振兴,吸引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感知大汉风华。”徐州博物馆馆长李晓军说。
创新展陈,让文化“活”起来。配合此次俑展,汉服社团的演员们在一楼“古彭千秋”展厅前举行了以北洞山出土彩俑复原服饰为主题的汉服秀。“这是古代汉俑在当代的一个时尚秀场。”面对现场的火爆,此次陶俑展的内容设计师赵珵珵由衷感叹道。
文化内涵,变流量为留量
张瑾
“总要来一趟徐州吧”。“五一”假期,许多游客将徐州博物馆作为读城的第一站,提早一周预约,在博物馆近5000件馆藏文物中,了解徐州丰富璀璨的历史文化和厚重的地域文明,特别是徐州两汉400年遗留下来的文物瑰宝,近距离领略汉文化的博大精深。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汉文化遗存丰厚。扩大徐州作为两汉文化发源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国潮汉风”“快哉徐州”品牌,打响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徐州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基石。
近年来,徐州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创意视角、科技视角、生活视角推动汉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汉文化城市品牌愈加闪光。
“提升两汉文化品牌内涵,从宏观层面的政策支持到微观的措施推进,从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到文化理论研究的深化,最基础也最有效的路径就是整合两汉文化资源。”徐州市委党校淮海改革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郑历兰表示。
徐州地区大型崖洞墓是我国汉代诸侯王陵中保存最完整的系列,与汉墓相关的“汉代三绝”同聚于一地,考古发现数量多,保存状况好,在全国并不多见。三者紧密相联,使徐州的两汉文化内涵更加集中和丰富。
汉代是我国古代玉器发展的巅峰时期,汉代楚(彭城)国的治玉业十分发达,汉玉以其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而饮誉于世,也是徐州汉代瑰宝中的“一绝”。
徐州博物馆副馆长刘照建认为,徐州汉玉均是考古发掘出土,有明确出土地点和时代,具有标本意义,是鉴定同类器物真伪的最好参照。除了汉玉,徐州两汉文化对外推广的维度空间很大,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也更有现实的意义。
“贤者之乐,快哉此风”。900多年前,北宋文豪苏轼在徐州写下《快哉此风赋》。如今,“快哉徐州”作为徐州文旅宣传语“品两汉文化,赏山水美景;游快乐徐州,享惬意生活”的精神内核,连接古今,注解当下。
文化让一个城市变得伟大。在紧密的文旅融合中,深度挖掘城市内涵,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当下的一时流量,将会成为城市发展的持久留量和潜在力量。
记者 张瑾
上一篇 : 中国商业联合会:5月份中国零售业景气指数(CRPI)为51.1% 连续5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
下一篇 :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