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中新网三明7月11日电 (雷露微 黄尉峰)“今天插的是母本,插在父本秧苗之间,从左边开始插,一行插8株,间距保持在16公分左右……”11日,在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曹坊镇黄坊村高标准农田里,制种大户黄泽林正指导村民移栽水稻制种秧苗。
宁化县是客家祖地。近年来,宁化县充分发挥气候、地形、耕地等资源优势,开拓“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杂交水稻制种,农户通过杂交水稻制种、土地流转、劳动务工等方式实现持续增收。
在当地,农户通过杂交水稻制种、土地流转、劳动务工等方式实现持续增收。 黄尉峰 摄据统计,今年宁化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4.5万亩,预计可收获种子920余万公斤,产值可达1.6亿元。
水稻制种秧苗分父本、母本,插秧模式和普通水稻截然不同。黄泽林从2016年开始种植水稻制种,从当初的几亩发展到如今的40余亩,是村里的制种“能手”。他说,“父本一般提前5-7天移栽,算好时间后移栽母本,让它们在花期相遇,再配合赶花粉,才能确保水稻制种增产增收。”
经指导后,村民们头戴斗笠,卷起裤脚,在田间来回穿梭,一手一株,娴熟地将嫩绿的秧苗插入田里。黄泽林当天雇请了30多名村民移栽秧苗,每人每天140元,按日结算。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干活挣钱,他们边插边聊,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图为村民们头戴斗笠,卷起裤脚,在田间插秧。 黄尉峰 摄黄坊村是个典型的山村,地势平坦,雨量充沛,温光资源丰富,优越的气候条件与显著的生态优势,让这里成为水稻制种产业的沃土。黄坊村瞄准发展势头,2016年以来先后引进多个制种企业,采取“订单式种植、公司统一收购”模式,由制种公司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把控,让制种产业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
黄坊村党支部书记黄庆禧介绍,村里的水稻制种采取“支部+公司+村民”模式,今年发展水稻制种1200亩,涉及农户近百户,每亩收入有3000多元,预计总产值360余万元,村民户均增收近4万元。2021年,黄坊村被评为水稻制种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连着国家粮食安全,关系老百姓的饭碗。今年,曹坊镇全镇水稻制种面积达5000亩,涉及的农户数有390余户。(完)
上一篇 : 中科软:7月11日公司高管张志华减持公司股份合计16.4万股
下一篇 :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