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消息:工信部在征求意见阶段(应该是2024-2026未来3年的政策),初步意见是30万以上的新能源不再免征购置税;30万以下的纯电满足续驶里程>400KM的继续免征;PHEV则实施阶梯制免征,具体卡的阈值在征求意见。
结合以上新闻,作为一名处于传播学末端的小散户,也斗胆预测一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未来3年的几个主要走势。请各位老师指正~轻喷。
新能源汽车已经享受了13年的政策红利,拿到了超过1500亿的产业补贴,产业也是时候回馈国家多年的扶持了,比如开始征收购置税。但是收税也必然是一步一步来的,不是“一刀切”和“一步到位”。结合彭博社消息,大概率是从混动开始(首当其冲是30W以上的),然后是30W以上的纯电。个人感觉换电的蔚来可能会暂时豁免,因为换电模式对于电池的高效利用/资源回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再然后是30W以下的混动,最后是30W以下的纯电(高效长续航纯电会挺到最后)。具体的收税方式可能会学习欧美经验——根据实际的油耗和碳排放来征收,现在的技术也支持实时统计和数据联网,并可回溯计算。
【资料图】
写到这里~顺便聊聊插混,这也算半个“中国式加拉帕戈斯”的产物。由于中国车企孱弱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能力,在燃油车时代基本被外资吊打,更没有多余的利润去耗资上百亿来正向开发一套燃油机+变速箱。但在电驱动时代,串并联插混的崛起(尤其是增程),使得车子只需要一个始终保持在高效区间的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即可,甚至都不需要并联车轮驱动。好处是降低了发动机研发难度,也不需要变速箱(这比燃油机技术难度更高),还能享受电驱动的静谧平顺强动力;坏处是可能并不省油,由于加了一块大电池(20度左右起步),整备质量增加,如果车主不充电~纯烧油来开,百公里油耗会高于日系混动。这种车子在欧美日韩是无法接受的,会按照实际油耗会被直接归类为燃油车,拿不到任何政策红利。中国之所以扶持混动,主要还是出于产业保护目的,环保次之。试想如果插混车主被要求,一年之内实际的百公里油耗不得超过3L,否则另外缴纳碳排放税,那车主就被迫天天插上充电,不胜其烦~直接卖车转而去买纯电了。欧美等国更倾向于纯电、氢燃料和E-fuel(这个好变态),同样出于产业保护目的,对待来自中国的插混是当做油车来征税的。
对于中国车企来说,插混会替代燃油车,和纯电一起成为2个主要技术路线。虽然上面批评了很多插混的弊端,但在中国的充电基建条件下,插电混动依然是非常适合中国消费者使用习惯的产品。然后聊下纯电,随着全域800V纯电架构的普及,多通阀热泵技术的应用,以及碳化硅产能的释放和降价,包括一体化压铸、钠电池的逐步量产等等,纯电车的续航会普遍突破CLTC 700km的瓶颈,百公里电耗会低于13度,真正做到高效长续航,打消普通消费者的里程焦虑。除了“提效”,“降本”也会在各个环节收紧,使得纯电车的bom成本压缩到合理区间,在将来继续享受政策红利的条件下,扭转当下被插混吊打的局面,凭借产品力展开正面竞争。
同时,把纯电车的技术发展推向极致,符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向外扩张的需求。相比于大电池插混这种“中国式加拉帕戈斯”产物(只能在中国混一混),纯电车才能真深入欧美日韩等市场,拿到政策准入,哪怕即使是在别国CDK组装,起码也是有口子可以进入的。24~25是纯电反攻插混的时候。
如果只是从燃油车过渡到电驱动,汽车产业依然无法摆脱过去的竞争格局:无止尽的同质化竞争。只有自动驾驶才能让新能源车升维——成为一个智能终端,充分的解放司机时间和精力,创造更大的价值空间。比如,车主可以在通勤过程中看视频,刷新闻,睡觉,吃饭等。如果大部分车辆都是自动驾驶,交通堵塞也会少很多,毕竟机器严格遵守交规,精准高效。很多人会说,这不就是公交和地铁么?但一个舒适宽敞的私人空间,永远比拥挤逼仄的公共交通更受欢迎,并且私家车也更自由,更加私密。
从24年开始,理想的增程式产品必然开始缴纳购置税(从3~5%开始),比亚迪(包括腾势)、长城和东风的混动车(价格≥30W)同理,纯电则继续免税。
在25/26年,廉价混动(≤30W)和高价纯电(≥30W)也开始缴税,同样从3~5%开始。同时高价混动车的税率提升,蔚来由于换电继续得到豁免。
最终达到:混动先收税,纯电后收税,根据实际碳排放(油耗)和能效来确定税率。
理想需要尽快用成功纯电产品证明自己,而比亚迪依然有很大的战略空间,蔚来和小鹏就看自己造化了,政策红利吃到饱还不行的话,就是真不行了。
$理想汽车(LI)$$特斯拉(TSLA)$$蔚来(NIO)$
上一篇 : 唐浩:“算力时代”奔涌而来 临港新片区将打造新型算力生态体系
下一篇 : 最后一页